- 夫妻都是体制内,幸福指数和抗风险指数非常高,你认同吗?
- 为什么有人说“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精神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充实,但幸福感没有以前高”,你认同吗?
- 有人说“没有孩子的夫妻,幸福感最高”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夫妻都是体制内,幸福指数和抗风险指数非常高,你认同吗?
应该是抗风险指数高,因为旱涝保收,但是幸福指数能有多高,全看夫妻两的心态了。
如果他们俩很喜欢体制内的各种,那么他们幸福指数肯定高。
不喜欢的话,幸福指数肯定就不高了!
夫妻都是体制内,幸福指数和抗风险指数非常高,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现在的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尤其是今年在疫情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的人们都认为在体制外可以挣更多的钱,大家都愿意应聘体制外的工作,但经过不断地被社会毒打,很多人都逐渐的认清了一个现实。在体制内上班,可能初期没有外面上班风光,五年同学会体制外的同学都是意气风发,但从十年同学会到二十年同学会,大家逐渐的发现同学会的主角逐步都会变成体制内的同学。现在在外公司的招聘都逐渐变成35岁以下,当年轻人都逐渐变成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之后,现实让很多的人都意识到这时如果夫妻都在体制内是多么幸福的事情。现在的招聘从985大学毕业生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体制内的招聘是越来越热,考公的大军队伍是不断扩军,能够进入体制内是多么让人羡慕啊,在单位的大姐再给你介绍一个体制内的对象,那么幸福人生从此开启。无数的事实充分地证明夫妻都是体制内,幸福指数和抗风险指数非常非常非常高!
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这里,就在上面的图片里
为什么有人说“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精神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充实,但幸福感没有以前高”,你认同吗?
的确如此。我有同感,以前收入少但稳定,不用愁没地方住,单位有安排。不愁下岗,因为工人真正是企业的主人。领导与工人的收入差距不大。小孩子从入托到大学都不用自己负担,所以大家愿生育。大家都愿主动参加义务劳动,不计较得失。所以感到幸福。现在一个家庭面临的经济负担实在太大了。一愁工作不稳,担心下岗。二愁小孩无人照看,不敢生育。三怕小孩读大学没有足够学费。四怕没钱买房,成为房奴。五怕生病无人照顾。所以现在的人没有幸福感。
哈哈,收入、生活水平、精神方面充实,但幸福感没有以前高?为什么呢?
因为,精神寄托呀?!
收入提高决定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着精神上的充实,这是生存外在的需求的满足,但并不等于生存的幸福感的终结。
什么是幸福感?就是人后顾无忧,精神有依托,活着有底气,生存得知足。
人在年轻的时候,幻得幻失多愁善感。但有大把的时间可供消费,只要能走出心理阴影,就有的时间翻盘。所以,没有后顾之忧。
人到中年,万事哀。但上有老下有小,没有精力多愁善感,现实生活逼着自己忘掉勇往直前。所以,生存在寂寞,孤独中,也包含着等待。因为,还有等待的时空期盼。
然而,人到老年就不同了。本身的精力、能力都在每况递减,唯一的心理支撑就是自己的孩子。但人的精神寄托一旦不是自身,而是依赖于他人,其实,才是生存于世最大的悲哀。
由此可知,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方面充实,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不能取代内心的精神依托,也就是所谓的幸福感。因为,幸福感说到底无非是人精神上的安全感和知足感得到满足。而这种幸福感,是用物质满足和暂时的精神充实,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提高、暂时的精神充实,但幸福感没有以前高,就很正常了。因为人的生存格局变了。
这是人的一种感觉 这感觉发自内心的 它随着环境。年龄 追求 向往即人的精神境界等不同 能让他感觉幸福的程度也不同 举几个例子吧
爱的幸福感 小时候妈一个吻 年轻人 男女双方 一个甜蜜的吻 或当一方接受另一方 结婚要求时 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老年人 儿女 孝顺体贴 他也觉得幸福 等等
荣誉和成就的幸福 当学子考上中点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 其本人和父母都有成就般幸福感。 当先进人物 战斗英雄登上领奖台时 有荣誉般幸福感。 当加入少先队 共青团和你党组织 宣誓的那一刻 有尊严的幸福感。等待
物质的幸福感 当你 获得巨额奖金 当你领到红包且数额大。当你生病时收到帮助金时。当你创业成功并获利获奖时 甚至你买***中大奖 炒股获得巨利时。等等
为什幺有人 觉得幸稿感少了呢。主要在物质追求上 人心不足嘛 你钱和物质多了 但与富人比 就少了幸福感。人比人 气死人 你不气就算好了 我说 爱的穿幸福感和荣誉成就幸福感永远不变 除了你的血是冷的。
雨在下,伴着风。她站在公司楼前,犹豫不决。一个身影从远处奔来,手中的伞被风吹得反方向颤抖。她笑了,走上前,两人偎依,修正好伞,相携而行。
雨在下,伴着风,她站在公司楼前,手里的手机在手指的运转下反转,继续反转。“你,下班了吗?”终于打了电话“自己打车回家吧,我晚上有饭局”她轻轻地嗯了一声,挂掉电话。看看天,抬脚迈入雨中。
“妈,回来了!我爸没接你?”孩子迎上前。“他忙,沒时间”她一边擦头发一边回应。
曾经何时,“忙”已经成为两人距离地理由。生活继续,忙也如影随形。叹息一声,走到孩子跟前“论幸福感的重要性”跃然纸上。
有人说“没有孩子的夫妻,幸福感最高”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其实夫妻不是不想要小孩,但种种客观原因,始终无生育小孩,对,年青舒服老来孤独,但无法改变,只要两人同心同德白发偕老,何而不乐呢?这是我的表态,不知如何?谢谢大家!
“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而不是由其他任何第三者来“置喙”的,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影响、干扰他人)的权利,你自己认为合适了便是自己的“幸福”,夫妻组合成家后生孩子与不生孩子、乃至生几个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夫妻双方的权利,他人不该、也无权说三道四。
结婚生子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人生大事,然而给夫妻生活带来许许多多,言之不尽的麻烦,甚至是苦恼。作为没有孩子的夫妻,不用付出无法统计的育儿心血,省去了抚儿成本,减掉了养儿成长的担忧,去却了顾儿的牵绊,无需尽义务,无需担责任,无需操心劳神,夫妻自然有着幸福感。但是,这是一种缺失、偏面、孤独的幸福感,没有孩子,你就缺失了自己有下一代人的欣喜和慰藉 ; 没有孩子,你就少了生子、抚子、育子的经历,憾失人生过程另外一面的苦与乐 ; 没有孩子,你就享受不到子孙绕膝,天伦之乐的幸福,到老时夫妻只有你看着我,我望着你的孤独缠绕身边。人生并不是因为有了孩子,夫妻就会缺乏幸福感,幸福它来自,
不仅是有夫妻二人的爱情,更是增添了一家人的亲情。古人云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不要孩子,虽然说是夫妻二人的权利,不要孩子只顾自己快乐,多少含有自私的成份,也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