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人们幸福感却越来越低,整天都在焦虑中度过?
无论是谁只要睁开眼就要消费,要消费就得有钱,要有钱就必须有稳定的工作,这社会只有很少的人才有稳定的工作,才能有权利说知足常乐,而绝大多数没有稳定工作就没有稳定收入的人面对眼前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因为他们都有家庭,都有责任心,怎不能做一天和尚壮一天钟吧?所以焦虑是这种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我跟老婆一起散步,说起在头条看到的断视频:一对年轻小夫妻,男的是快递员,女的没工作,好像是在某城市租房。男的休息日带妻子去玩,吃了个麻辣烫花了六十多块,女的说‘终于吃到了’,看起来特别开心。
我把***内容告诉老婆,聊起为什么一顿几十块的麻辣烫,能让她那么开心?
我当时就说:现在你吃六百块一顿的饭,也不会有那种激动的感觉。
为什么?
回到问题上来。
正因为物质条件好了,人性的贪婪被唤醒,想得到更多所以焦虑。
数年前,我刚结婚时收入不高,跟老婆出去吃个几十块的自助餐,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开心。
现在能让自己开心的事越来越少,反而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
想别墅。
想豪车。
欲望膨胀却求之不得,怎么可能不焦虑?
但在我看来这也不是坏事。
你可以说这是欲望、是贪婪,但小到个人成就大到人类发展,不正是在不满足中提升的吗?
压力,也是动力!
因为有了对比吧。自身也娇气啦。
对比方面,在网络时代,信息四方八达,对比的方面越来越广,总感觉别人过的很好,有钱又舒适,同是一样的人,为什么自己就方方面面不如意。而且别人聪明,勤奋努力就算了,还长得好看,想追赶想攀比都比不上。躲在自己的世界抑郁自己。
再说说自身的娇气,物质上,越来越吃不得苦,无法回到从前,用过了好东西就看不上差的啦,说好听一点消费升级,有时候自己经济又追不上,要车,要房,要媳妇,孩子,还有光鲜亮丽的外表,简直方方面面都要用钱堆砌,恨不得天上掉一个亿。
精神上,不要谈创业,很多职业已经饱满,很多已经是夕阳行业,很多开始人工智能,感觉分分钟要失业被取代,动荡不安,没有安全感。最主要自己还懒,不想动,年龄越来越大,处处小心谨慎,做什么都没动力。
其实还是那句话,想要的太多,付出的太少,欲望和收入不成正比。
为什么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人的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
我是农民,我们大多数农民自从温饱问题解决,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无论从精神到物质有质的飞跃,土丕房改住楼房,自行车改小轿车,烂泥路变水泥路,谁说不幸福,我们农民还是感觉到改革开放以来到当今最幸福,只有你以及部分失势的人感到不幸福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挣钱的门路是越来越多,有了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平时大小事儿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儿,感觉到钱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挣钱,一旦不挣钱,万事皆空,挣钱成了人们心中的头等大事。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得到钱,挣了1万,想挣2万,挣完2万想挣10万,挣钱的欲望越来越强,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因为周围的人都在不停地挣钱,改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花费也越来越高,恐怕落在别人的后面,所以努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买房,孩子结婚,看病,这都需要大量的金钱。所以生活的压力也特别大。在人请交往来上,家家都有一个记账的本儿,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现在的亲朋好友家里有婚丧嫁娶的大事都要宴请,这都要拿随礼钱,上份子的钱,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农民不再像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和亲朋好友,邻居的接触联系比较多,感情也比较深。现在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很少回家。有的甚至在城市安家落户,农村老家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越来越不想回家,多余的时间,人们都想搞第二份儿职业,刷刷手机,看看电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越来越少。都在忙于工作,奋力拼命理想的生活。
以前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同一个单位的人基本上都同住一个小区,谁家什么情况大家都非常了解,有事儿大家共同帮忙真是亲如一家,也不担心谁被谁骗。现在大多数人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都,买到了商品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商品房,有的随儿女到外地去居住,人们离得越来越远联系越来越少。现在对周围的人儿都不认识,共同住在同一个楼道,甚至对门邻居姓姓什么叫什么,在哪里工作,家里情况怎样,一概不知,因为这是别人的隐私不能打探别人的私事。现在人们心里都想敞开心扉和别人说说心里话,聊聊天,但又担心被骗被害,人们的防范意识越来越强,有时想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都不和熟悉的人进行聊天儿,熟人之间的陌生感越来越强。
人们在城市里买了楼房的,大都背着房贷,为了还房贷,要拼命地工作挣钱,手里还有一点儿积蓄,一旦没有了工作,房贷就成了问题,月月的房贷像一座大山要努力工作负重前行,生活压力迫使你努力工作,工作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