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杭州的本地人幸福吗?
很多年以前度过一则杭州新闻 流浪的人可以走进图书馆读书 当时觉得现代中国文明进步杭州是榜样 可今天的杭州文明已经远去 冷漠无情丑陋残暴占了上风!对待弱小对待小动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 地球是人类的也是他们的 杭州玉林人 请你们善良!为你们感到羞耻!!
欧美比中国人爱狗吧,甚至不吃狗肉,但有些人真应该去看看国外对养狗的法律。
国外爱狗的人多了,但没有人反对法律,这是为什么,而中国人怎么这么矫情呢?
要我说,毛病就是惯出来的,是毛病就得治。
刚看完,出来不牵狗绳,要罚款。
狗扰民,要罚款,情节严重,你将失去养狗权利。
狗袭击人类,即使轻伤也要安乐死。
警察发现狗当场袭击人类,可以当场击毙。
狗证就不说了,定期防疫,有动物组织检查。
大多数地区对饲养犬种也有规定,不是什么犬都可以养。
有流浪动物收养所,但都是规定犬种,收养也需要一些证明,不是你想养就能养。
城市内不准许狗繁育,除非你有繁育的执照,要不然必须绝育。
出名必须有狗绳,有些犬只还必须带口罩。
忘了一句,很多国家养狗也要交费。
幸福是什么?一个人幸福是幸福,一个人不幸福就是不幸福。杭州人幸福是绝大多数人感到幸福就是幸福,不能因为治理狗患让少数养狗人不幸福了杭州人就不幸福了,不要道德***,养狗人是少数人群,社会与法律不能因为少数人的权益而让绝大多数人的权益受到损失。
我觉得以前挺幸福的,有温度的城市。让行人,开放旅游景点,很多政策非常好。但是这次的养狗规范的确有些细节需要有待改进,我自己养狗,也一直提倡文明养狗,甚至建群来普及遛狗牵绳子,捡狗屎,尽量不影响他人的理念。但是这次这种有伤害的规则出来时,的确让我很震惊的。虽然现在及时调整了,没有做得很过份,比如当街捕杀等等。但是我自己去问过城管,他们的确说过要处理所有流浪狗,再问是否有流浪狗收容所,答得问领导。至少说明他们都没准备好怎么处理,或者不方便说。现在的及时调整是好的,希望后续对规定里的不合理条款进行调整,争取让大家都觉得可以。社会是进步的一些措施也要不断完善。所以踢出意见不代表完全反对管理,很多文明养狗的狗主其实正是希望能出台政策约束一些很没素质的养狗人,这样才能减少矛盾。
杭州“小三亚”爆火,周围居民却苦不堪言,景区说:幸福的烦恼。你怎么看?
看了报道,感觉这个景区的经营理念萌达达,价格亲民,又还原了久违的儿时乐园,值得点赞。想要去体验的看过来,小篇为你支个招:一是订票,出发前安上网看看当天售票情况,选择预订人数相对少的时段,错开节***日。毕竟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供选择,为什么非要挤热闹呢?二是防晒。暑季的太阳可不是吹的,切记带好遮阴帽,防晒霜,霍香水等防晒、防中暑药物。三是做好安防。大家都是出来玩,求开心,安全是第一位的。俗话说得好,水火无情。这么多的游客,难免出现疏忽,做为家长,一定要打好自己孩子的招乎,不能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同时也建议景区要在水边安排好救援教练,随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做到有备元患。大家还有哪些好建议,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1.价格亲民。2.还原儿时江边玩沙的场景。适合城市居民小家庭带小孩出行游玩。带火了杭州"小三亚"。但是也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理应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另建议沙滩上可以设置沙滩伞,沙滩躺等防嗮设施……
杭州连续十一年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在杭州的你感觉如何?
“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结果7日在京发布,作为全国唯一个连续十一年跻身其中的城市,杭州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有其必然道理的。
作为一座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天城”,一千年前宋朝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录下那句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谚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时候,就已经把杭州人的幸福感镌刻在了历史中,人间天堂的城市魅力至今还在被世人所传颂。可以说:杭州已经连续几百年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了。
“幸福”是一种个人体验,幸福感从哪儿来?从使人心情舒畅的当下境遇中来,更从对未来生活意义的价值认同和对未来发展愿景的坚定信念中来。“城市幸福感”是指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
让我们把目光回望,投向十年前的2007年。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出席党的17大时提出:今后5年杭州能否跨入发达城市“门槛”,不是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说了算,关键是看杭州人民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发达城市的生活品位和质量,是否拥有相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举措、更优的政策、更好的作风、更强的合力,把“人间天堂”打造成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确保人人生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
2007年1月9日杭州媒体报道
由此,“生活品质”作为杭州的城市品牌,被着力打造。
***如我们把“生活品质”这个关键词套用在那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变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的需要”是不是毫无违和感?…可以说:杭州市***较早地把握住了杭州市民的关键需要,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一个现实而又终极的意义上去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贴在一起。
“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价体系包括了:教育、医疗、收入、环境、公共服务、交通、安全、生活节奏、未来预期、养老、人情味、文明、***、文化、职业、包容度、认可等等标准,要在这些“科目”上全面发展,都取得好成绩,这不是短时间可以练成的。这是是长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推动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一点点聚集而来的成绩。
11月19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文章《“一流城市”的魅力在全面发展——杭州的“全科生”案例分析》。
文中说:“很多人提出,不要看重‘一线’、而要建设‘一流’。真正称得上一流的城市,是‘全面发展’的城市,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推动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全面发展,做一个‘全科优秀生’。”
11月16日、17日、19日、20日,经济日报在头版连续推出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城市对话•京沪深杭拼创新”专栏文章4篇,围绕创新驱动,报道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座创新型城市在机制改革、市场配置、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系列文章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杭州在推动信息产业及“硬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和专业网站聚集、小镇经济平台经济的孕育、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孵化及产业“附能”、区域经济辐射等方面的“杭州经验”。
12月1日,人民日报“记者调查”版面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文章《杭州 文明高度是这样筑起来的》,深度解读杭州精神文明建设的聚变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文中写道:“到杭州的人,几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里不但山水秀丽,干净整洁,这里的人也分外‘美’——
斑马线旁,行人想过马路,车辆会停下来礼让;坐公交,人们排队上车、低语交谈;遇到困难,很轻松就能找到志愿者……无需讶异,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杭州出现聚变效应。近年来,杭州各行各业涌现7名全国道德模范、130多名省级和市级道德模范、1.9万余名各级各类‘最美人物’。
精神文明建设的聚变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城市发展需要积累[_a***_]财富,但精神财富积累更不可少——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这样的理念指引,有数任主政者不懈的坚持,杭州不断刷新城市文明高度。”
其实,除了“城市幸福感”,杭州的城市竞争力水平也是很高的。
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12月1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金融重点实验室联合发布“201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视角下的城市排名”,杭州位列前十。
在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人才净流入率最高,为11.21%,明显高出其他城市。这反映了杭州就业机会多、人才进入难度较小、薪资相对高、生活环境好,综合优势强,因而对外地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