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苏北人把“睡觉”说成“上苏州”?
旧社会战乱年代,中国没解放前,苏北好多地方没饭吃,划着小船南下来到苏州富裕的地方讨个饭吃,找个工作,就这样落户到苏州了,老人常说,乾隆年间是最好,到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就没饭吃,战乱死了多少人?清朝***无能,毁了一个大中国,最后,还是逃难?
这要从“洪武赶散”说起。1370年(洪武三年),为了报复苏、松、嘉、湖、杭等地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同时也为了开发淮河流域,借口红蝇传播瘟疫,强行将如上所述的苏州及周边等地的江南四十余万人丁驱赶到苏北。
根据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援引《凌氏家谱》云:“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张)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这段材料从侧面印证了正史对这段历史记载的可靠性,那就是朱元璋攻打苏州时,张士诚的确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同时朱元璋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而且由于“明主积怒”,这北迁的四十万人中,大部分应该是苏州人。
洪武赶散从洪武三年一直延续到永乐末年,达五十年之久。根据《德兴堂闵氏族谱》记载,始祖闵士信等“离开苏州,经江阴西港渡江北上,至高邮,州府验证后,赶船穿过西湖雪浪……船进太阳沟头,族众弃舟登陆” 。“州府验证”之句证明,明初迁徙之民遭受的是***的待遇。
明朝初年淮河流域因长期战争,再加上洪灾不断,人烟稀少,无主荒地很多,很多家族插草为标,据有土地。但由于故土难离,再加上该地区地瘠民贫,经济文化非常落后,江南人还是希望回到美丽、富庶的江南故乡。而朱元璋制定了严厉的保甲连坐制和户籍制度,将其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不得随意迁徙。所以包括绝大部分苏州人在内的北迁的江南人只能在睡梦里回故乡。因此现在苏北好多地方的民众把睡觉呼为“上苏州”或“回苏州” 。
我的太爷爷(泰州人)是弟兄三个里的最小,解放前因为穷困潦倒,和我太奶奶(如皋人)婚后就摇着一条小船到了常州定居,然后在常州生下了我爷爷,从此,我太爷爷这条线上下来的人世代繁衍在常州。
记得儿时我的记忆里,爷爷也会将睡觉说成“上苏州翻席子去”,反正,我的父辈叔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
解放后,我爷爷成为了国家干部,曾去泰州寻找太爷爷的二位哥哥,但是,结果是在我太爷爷离开不久,他的二位哥哥因为实在饥寒早已饿死了。
我一堂兄在九十年代发家,资产超亿,曾委派我三叔叔去泰州寻根寻找家谱,但是回来后的三叔说,泰州有个周家村,二百多户住着,很难查找,后就没有下文了。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上次已经回答过了。从长江以南到杭州,宁波上海,苏州这一带 ,还有很多人常说这一句歇后语。在江浙沪这一带来说,意思完全相反。当然,各地有各自的理解,在江浙沪这一带来说,真正的语意是,苏代表着”醒”,也就是苏醒的意思,杭代表着“睡”,朋友间有时开玩笑的说,”我要去杭州了”,实际上就是我要去睡觉了。 至于苏北人为什么睡觉说去苏州,这可能跟历史有关,苏北在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初期,应该是很贫穷落后的地方,很大一部分人逃难到了南方,就上海来说,苏北人的比例就占了相当大,由于后来的人员来往密集度增大,这一带的很多歇后语也同时带到了苏北。所以苏北能说江南这一带的歇后语很正常。至于睡觉说是去苏州,与江南这一带完全相反,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出现了方言上的混淆。现在我就想去杭州了,拜拜,晚安。
苏州男子酒驾被查,闯入他人家中,爬上床***装睡觉, 你怎么看?
首先是不负责任,一人做事一人担,不要拖累别人,还有喝酒开车是非常危险的事,不为自己也要也为自己的家人考虑,不要为自己的一时痛快而让家人给你买单,再说现在代驾这么方便,真要喝酒叫个代驾就好了,于人于己都方便